![]() 2023-05-18 16:04 · 生物探索 5月10日,由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联盟制作的首个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草图在Nature上发布。 对小鼠前列腺癌模型的试验则给出了和乳腺癌模型相似的结果,即敲除了SRC-3基因的Tregs也可以根除前列腺肿瘤。研究人员还发现,Ifng能够增加肿瘤细胞中的某些Tregs趋化配体,而敲除SRC-3使得Tregs中相应受体水平显著升高。 这些都说明敲除SRC-3的Tregs在根除肿瘤的过程中担任了挑大梁的角色。最初,共激活因子被认为仅仅充当核受体和转录因子组装的一个桥梁,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渐渐发现,共激活因子不仅是转录的动力助推器,甚至参与了基因表达的所有子步骤,因而也就对多种生理过程具有调节作用。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贝勒生殖医学中心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副教授 Sang Jun Han博士表示:当前其他疗法或多或少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减轻肿瘤负担或使肿瘤消失,但通常癌症仍会复发。这表明,敲除了SRC-3基因的Tregs通过增强肿瘤中的Ifng/Cxcl9,募集CD8+和NK细胞支持抗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建立。O'Malley还是生物制药公司CoRegen 的首席科学官。 SRC-3不仅在所有人类癌症中都高度表达并对癌症的多个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在抑制身体免疫反应的Tregs中也高度表达。已经证明,SRC在转录起始、延伸、RNA剪接乃至mRNA翻译中都有发挥作用。图2 血栓形成介导的导航系统示意图(图源:[1])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疗法的结直肠肿瘤小鼠模型出现肿瘤萎缩,存活时间比接受传统免疫治疗的小鼠更长。 由此,研究人员想到人为在肿瘤血管处启动凝血,借助血小板在这一过程中被募集的特性,携带药物抵达肿瘤进行治疗。研究人员随后在人乳腺癌肿瘤的小鼠模型中,使用血小板衍生的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由血小板膜包裹,并装载有化疗药物。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该疗法的小鼠中有三分之一完全消除了肿瘤。该方法于3月29日首次在Science Advances上公开,是麦迪逊分校药学院教授Quanyin Hu实验室中正在开发的创新药物传递技术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1]Yixin Wang, Wen Li, Zhaoting Li, et al, Active recruitment of anti-PD-1-conjugated platelets through tumor-selective thrombosis for enhanced anti-cancer immunotherapy, Science Advances (2023). DOI: 10.1126/sciadv.adf6854. 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f6854[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3-drug-delivery-method-harnesses-clotting.html。Hu表示,虽然他们在小鼠研究中已经证明该系统只在肿瘤部位形成血栓,但下一步还需要进行更全面的安全评估,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时间。 近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通过利用血小板的凝血倾向来针对肿瘤使用抗癌药物。一旦我们在肿瘤部位形成了这样的血栓,就有了这个所谓的细胞蜂巢,可以吸引这些治疗用的‘雄蜂。在小鼠研究中,Hu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这些经过工程改造的血小板能够有效地将一种常见的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传递到肿瘤部位。然而,这些药物也存在着靶向性不足的问题,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正常细胞出手。 当血管受到创伤时,创面会释放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图1 研究成果(图源:[1])Hu的研究目标之一是改善癌症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样,他们发现化疗药物能够有效地输送到肿瘤部位,同时避开正常细胞。不过,在这一输送系统进入临床试验以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测试以确保其安全,特别是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安全性。 他们发现,在通过静脉注射工程蛋白的小鼠中,这些蛋白几乎仅导致在肿瘤内部形成血栓,而其他地方的凝血极其有限。创新药物传递技术:利用血小板的特性实现肿瘤靶向治疗 2023-05-08 12:03 · 生物探索 人为在肿瘤血管处启动凝血,借助血小板在这一过程中被募集的特性,携带药物抵达肿瘤进行治疗。 这项研究完全是得益于自然界的启发,我们从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特性中获得了灵感。这就使得治疗效果可能会降低,有时还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首先,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工程蛋白基因合成CMOS芯片是分子芯片的典型代表,融合了集成电路、MEMS、微流控、有机化学、表面化学、电化学、分子生物等十余种学科,开发壁垒极高。DNA合成作为生命科学上游产业,广泛服务于基础科学研究、细胞工厂、人造生命、核酸疫苗、生物医药、DNA信息存储等领域,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一突破将进一步降低DNA合成成本,为生命科学产业带来深度赋能。他表示,芯宿科技将持续发挥DNA合成的技术优势,降低合成成本,赋能合成生物、生物医药、DNA信息存储等关键应用。芯宿科技率先提出芯片基因工厂这一概念,将基因合成要素中合成原料、合成设备及合成工艺进行自动化,搭建出具备全合成要素的生产平台,通过稳定、高效、自动化的基因合成智能生产系统,基于CMOS芯片的基因合成技术推动了DNA合成成本的降低。 据悉,芯宿科技的团队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与Intel、Thermo Fisher、Berkeley Lights 等世界顶尖公司,在生物技术、集成电路、MEMS和微流控等方面有多年科研和产业积累。凭借分子芯片领域的突破,芯宿科技也于近期上榜动脉网2023未来医疗100强主榜创新医疗商业及供应链服务榜TOP100。 会上,赵昕博士还带来了基于CMOS芯片的基因合成技术主题演讲,并参与合成生物产业标准化和自动化主题的圆桌讨论,围绕合成生物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产品市场需求、产业创新能力等热点话题分享观点。CMOS芯片一次流片成功,充分体现了芯宿科技在BT-IT交叉学科中突出的技术实力。 重磅:国内首颗自主研发的基因合成CMOS芯片亮相 芯宿科技发布 2023-05-08 10:52 · 生物探索 4月27-28日,芯宿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赵昕博士在第四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合成生物学学术年会上宣布,国内首颗自主研发的基因合成CMOS芯片流片成功。作为国内首家开发分子芯片式DNA合成技术的企业,芯宿科技利用分子级的集成电路,在过往生物芯片基础上发展并实现分子芯片愿景。 联合创始人赵昕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其后在MIT攻读博士并从事半导体器件与电路研究,归国后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并被评选为MIT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集成电路内在的高集成、多功能特性可提供超高通量与超高灵敏度,可以极大地降低DNA合成成本。4月27-28日,芯宿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赵昕博士在第四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合成生物学学术年会上宣布,国内首颗自主研发的基因合成CMOS芯片流片成功。 致力于利用半导体技术赋能生物医疗产业,打造分子生物时代的基础设施,专注DNA、RNA、蛋白的高通量合成与检测,助力AI驱动的生物研发范式转变,使能合成生物、生物医药、DNA信息存储等关键应用(图源:[2])然而,奥胡斯大学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挑战了这一观点。 图4 Holliday交叉(图源:维基百科)结果发现,单价抗原和多价抗原诱导的激活之间没有质的区别。不过,单价抗原仅在高浓度时可以激活BCR,但如果抗原分子的尺寸或刚度太小,即抗原足迹不达标,也不能激活BCR。 图1 BCR-Igα/Igβ复合物(图源:[1])受体激活的经典观点认为,为了产生足够强的激活信号,B细胞表面上的许多BCR必须聚集到一起。这一步依赖于B细胞表面的BCR-Igα/Igβ复合物将细胞外抗原来了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使初始B细胞知道自己该进行增殖和分化了。 免疫学家把这种BCR-Igα/Igβ复合物与抗原结合而发生聚集的现象称为crosslinked。另一方面,人们也可能利用这种机制,在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害的情况下关闭B细胞的激活。然而,在构成BCR的重链蛋白和轻链蛋白中,仅有重链蛋白是跨越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的,但进入细胞内部的这部分长度也仅有几个氨基酸,无法承担传递重要信号的责任。图2 受体激活的经典模型。 这项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Antigen footprint governs activation of the B cell receptor提出了一个由抗原足迹(antigen footprint)控制的 BCR 激活模型。结果发现,当初始B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BCR并非像以往认为的那样以有组织的方式聚集,而是多以单体、二聚体或松散联结的簇的形式排布在细胞膜上,其最近邻的Fab间距约为20-30 nm。 抗原(浅蓝色)与多个BCR(紫色)结合,信号分子(深蓝色和黑色)因此能够聚集,并将信号(闪电符号)发送到细胞内。图6受体激活新模型(图源:[2])Søren教授表示,这一发现在几个层面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代表我们更新了对免疫细胞如何识别抗原的理解,这将有助于在设计新疫苗时模仿这种机制,使疫苗能够发挥最大作用。 在成长为真正能够抵御细菌或病毒感染的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浆细胞)之前,那些从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初始B细胞(naive B cell)需要经历激活的步骤。BCR可以通过与单个抗原上多次出现的表位相结合而形成BCR簇,比如某个蛋白质的某段氨基酸序列重复多次,就形成了多个表位。 |
2025-04-05 20:18
2025-04-05 20:15
2025-04-05 20:11
2025-04-05 20:06
2025-04-05 19:53
2025-04-05 19:53
2025-04-05 19:53
2025-04-05 19:52
2025-04-05 19:47
2025-04-05 19:45
2025-04-05 19:28
2025-04-05 19:05
2025-04-05 19:04
2025-04-05 19:01
2025-04-05 19:01
2025-04-05 18:47
2025-04-05 18:46
2025-04-05 18:41
2025-04-05 18:40
2025-04-05 18:24
2025-04-05 18:02
2025-04-05 18:00
2025-04-05 17:51
2025-04-05 17:50
2025-04-05 17:42
2025-04-05 17:40
2025-04-05 17:37
2025-04-05 17:33
2025-04-05 17:32
2025-04-05 17:32
友情链接: